兰普刊物
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学子们带着一腔热血和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投入到兰普电器有限公司,但不久人们便会发现不少大学生在公司里呆不到几个月便走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呢?为此,我通过和新入职大学生聊天、走访、电话询问和工作总结等形式对公司内大学生的去留情况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让人欢喜让人忧。
公司每年都要花不少时间和精力吸引大专院校的学生来公司入职,但每年大学生的流失率却达60%以上,形成年年招年年走的怪圈。去年公司跑东北、走西北、上武汉、去江西又早早的与学生签定了就业协议,并要求在生产线试用3个月,以便他们能尽快熟悉业务,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为此,公司制定了详细的培训和轮岗方案,并设有专人跟踪调查。可出人意料的是:一名学生来到公司才一天就因为公司与自己的想像不一样,第二天便离开了,截止到目前,又有许多名学生以各种理由为借口提出与公司解除契约。公司辛辛苦苦花大量的人力物力招聘和培训新员工,并想方设法的为他们尽可能提供最好的条件,和规划应届生的职业生涯,但最后换来的是大学生们带着怨言离开公司。
通过在公司与各部门负责人、员工、应届和历届大学生的深入访谈,发现学生和公司对待大学生的使用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
公司部分管理人员认为:新入职大学生一般心态都很浮躁,总是强调公司能给他什么,而很少考虑自己能为公司创造什么。新入职大学生由于受所学专业的限制,一般知识面都很窄,而且动手能力差,总是眼高手低,形成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恶习。新入职大学生总是把自己定位为被别人照顾和关心的对象,总是习惯于等别人安排而不是主动去做某一件事情,对物质和生活待遇要求超出企业应支付的标准。公司希望学生具备综合能力全面的学习公司的产品知识、管理能力、基础技术技能,但是学生无法理解公司的安排,认为自己应该去专业对口的车间学习,部分大学生还喜欢把某家公司作为一个跳板,一旦有了一些经验和资本后就跳到其他自认为更好的公司,使公司为他的付出和培养付诸东流。
刚步入社会的学生们似乎也有自己难言的苦衷,我们且听听他们怎么说。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新入职大学生对企业有抱
怨和一些片面的认识,如:一是他们认为企业不愿意以长远的心态来培养学生。二是他们认为企业待遇和生活条件差,加班
加点多几乎没有文化娱乐活动。三是认为企业把学生放在一线是为了让他们做普工。四是认为企业对员工没有明确的职业生
涯规划,使他们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五是他们认为企业没有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没有让他们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
那么,上面的这些问题主要出在哪里?分析发现原因有四。
原因一:大学生认识过于片面。学生心态过于急躁,往往体会不到公司在细节方面的安排。在员工业余生活方面公司除
了已建立的员工活动中心,另外还有正在筹备的网络活动中心及在建的职工宿舍,以提高员工的业余生活质量。企业在学生
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往往在规划初期的时候学生就希望自己已经到规划的后期,就企业的培养观来说,希望把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基层阶梯式的培养成企业骨干,但学生好高骛远的心态导致,他们无法看见眼前企业的
付出,只想着自己还未得到的,这个是分析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因二: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强。由于学校的课程设计大部分偏重理论方面,离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相差较远,所以形成
许多大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差。而企业需要的恰恰是有动手能力,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所以企业希望招
聘到到岗就能胜任工作的人,而不需要那些到处指手画脚、满腹牢骚的人。而刚出校门的学生最容易对现实不满,愤世嫉俗,只做批评家而当不了实干家。因此,在学校里缺乏实践的大学生一出校门就不得不面临与其他人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残酷现实,这就导致许多大学生对企业产生不适应,这是出现我们上面分析的众多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原因三:大学生对待遇的期望值过高。大学生是和千千万万个家庭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就业问题牵动着每个家长的心。一个大学毕业生,从初等教育算起,家庭投入教育的经费大,仅大学4年,教育费和生活费最少也要4万元,尤其是许多贫困生是靠贷款才上的学,因此学生及其家庭对未来工作和收入的预期都比较高。而据了解,大部分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愿意付出的工资大约在1800元-2500元,学生教育的投资回收期比他们预期的要长得多。这就使得企业和学生在待遇方面较难达成共识。
原因四:大学生诚信意识不强,违约严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签定合同后违约,这成了企业头疼的问题。普通人员入职都有试用期,而大学生却觉得企业的试用期过长。如果在试用期内被淘汰,学生难以接受,学校也向企业兴师问罪,称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率。《劳动法》明确规定,企业可以对新进人员进行3-6个月的试用,但是《学生就业协议》却没有这条规定,他们认为一旦签约,毕业生就成了企业的一员。一方面毕业生试用期过长,另一方面学校为了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为来年的招生做宣传,几乎都会敦促毕业生尽早签约,无形中给毕业生增加了压力。一些学生由于中意的单位无法在很快时间落实下来,就先随便签约以应付学校,很多学生在学校“催促”下早早签了保底协议,以后再遇到心仪单位就很容易产生违约,心想到时候大不了就是付一笔违约金。
招聘应届毕业生是个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仅靠单方面是很难解决的。但不管怎样,有一条却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牢记在心的,这就是任何人、任何企业只有适应发展的潮流,并在未来的竞争中不断的调整自己,顺应变化的形式,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否则等待我们的只有淘汰!(讯/人力资源部 郑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