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普刊物
读了《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想抓住脑门一瞬间的感悟写一篇关于“空”。《心经》上说“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中“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本自认为只有躯体,周围围绕我们的一切皆为空,烦恼是空,忧伤是空,喜悦亦空;功名是空,钱财是空,名声亦空;美酒是空,佳肴是空,众物欲妄念皆空,正如《心经》上所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人感观上得到的可以说是空,但我自己却没有把精神,意识看做是空,《心经》上说的是“无受想行识”,连受想行识都是空了,那人生真可谓无欲无念。这或许只有高僧能做到,但我至少要留下一份精神,一份意识,甚至一份欲念,因为我只是个凡人。
可是有谁又能把周围的一切看空呢,那怕是一点点空。肚子饿了要吃,看到美酒佳肴会流口水;金钱美女,功名利禄,名声誉望哪个不眼馋;爱情破了有哪个能不伤心,喜事临门又会有哪个不高兴,这一切哪个又放得下,更不要说是把它当作“空”了。
“空”又未尝不好,只是不适合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毕竟我们要生存,我们要适应这个社会,不然会像达尔文所说的“不适者淘汰”。所以我们又必须带上我们沉重的枷锁,带上我们的虚伪的面具,继续生存下去,或者说是沉重地活着。
这世界真能看透一切,在“空”中生活的人未尝没有,只是我们看不到他们。他们把自己都看透了,把自己都看成是空的了,平凡的我们又怎么能看得到他们?即使看到了我们也或许只有嘲笑他们的无知,而看透一切的他们会来和我们计较和我们争辩吗?如果有,那证明他还没有“空”。所以没有真正“空”的人来与我们争辩,无知愚昧的我们就欣欣然地离开了,一直以为着自己是正确的,等到那天突然明白了或者感悟到了,便觉得自己的愚昧无知,自己的渺小。
所以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我们至少要带着一丝“空”的思想来看待所有的一切,那样人生的大起大落也能更好的承受,悲伤时把这看作是空,就会多点坦然;成功时把这看作是空,就会更努力,不会骄傲,警惕着生活;富裕时把这看作是空,就会像平常一样节俭;而反过来喜说时把这看作是空,就不会因为大喜而出现狂态;失败时把这当作是空,就不会把失败放在眼里,更加努力来争取成功;贫困时把这当作空,就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这种思想或许显得有些幼稚,有些不够成熟。但为人处世带一丝空,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哲学,确切地来说是一种养生之道。(讯/苏琪)